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准确定位填补600年文化地图空白!武当山“蟠踞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始于宋元时期的史志,在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唯独西界“鸦鹕寨”的确切位置一直存在争议。经十堰广播电视台研究人员实地考察,这一历史悬案终于获得突破,武当山西界得以准确定位。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宪宗在《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诏谕中首次清晰划定了武当山的四至范围:“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场凹,北至白庙儿。”经过实地考察,冠子山位于今丹江口市与谷城县交界的大界山附近;麦场凹位于丹江口市与房县边界的界牌垭至分水岭一带;白庙儿即今六里坪镇白庙村所在地。研究表明,明代确立武当山边界时遵循了地理和行政区划双重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姚峰认为,武当山的界碑通常放置在古代交通要道上,一般放在路的垭口处,界山往往以大山大河为界,界山和界碑之间通常有一段3-5公里左右的距离。
针对武当山西界碑选址争议,经过深入勘测和历史文献综合考证,分析相关基础数据与地理特征,依据既定的划界原则和区域规律,最终确定十堰茅箭区与白浪开发区交界处的柯家垭子为最具代表性的西界定点。